|
2007-03-21 記者:李丹妮 興建纜車帶來疏運的便利,但也要限制「送人上山」特性,作車次控管,才能避免人潮的破壞、減低「懶車」的疑慮,並且作到環境的永續維護。
貓空纜車即將於六月上路,台灣纜車熱可望正式發燒,除了台北之外,現在南投縣政府計畫在清境、合歡山一帶,興建高山觀光纜車,舒解雪季雍塞人車潮。而高雄市也計畫興建跨港纜車。纜車熱席捲而來,對於台灣未來交通建設的另類思考,究竟會有什麼微妙的影響?纜車與環保,是否真的不能兩全?這些都是外界面對纜車熱潮之後,所想要追求的答案。
[b]纜車與環保 其實有交集[/b]
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李永展說,纜車大致分作都市型與高山型,像貓空纜車,即是屬於都市型,而南投縣政府所計畫的合歡山一帶纜車,則是典型高山型纜車。比較都市型與高山型纜車,高山型顧名思義是在高海拔山區所興建的纜車,由於高山地形距平地遙遠,又身處高緯度的特性,因此珍貴動植物資源聚集,甚至被規畫為保護區或生態敏感區,興建纜車與環境資源保護間的拉扯,主要是由高山型纜車興建所衍生。
合歡山已經成為台灣賞雪最佳勝地,鄰近的清境農場與廬山,更是年度旅遊熱點。南投縣政府委託顧問公司,評估合歡山高山纜車開發的可行性,根據「仁愛鄉纜車計畫」,將找出四條纜車路廊,來評估最佳的纜車路線,分別為霧社-清境、霧社-廬山、廬山-清境、清境-合歡山。其中,又以清境-合歡山這條路廊最具可看性。南投縣政府也認為,合歡山區域內的翠峰至昆陽,是興建纜車最具效益的路廊。顧問公司將於今年五月提出報告,預計八月完成評估,由縣政府再向中央爭取以BOT方式開發高山纜車。不過,纜車興建路線,是否經過生態敏感區,甚至造成脆弱的高山生態系破壞,則待評估。
面對興建高山纜車,也有環保人士提出,「高山因不易到達而美妙」的論點。以物稀而貴的觀點,對高山纜車表示擔憂。台大農經系教授吳珮瑛也為文主張,「興建纜車以及環境保護的爭議,各方看似無交集,其實存在一個共同的假設:人們必須身歷其境置身於高山中「直接使用」它,才能得到喜悅與滿足。這樣的喜樂可以來自一步一腳印的「爬」上山頂,沿路細細品味體會山川之美,也可以來自纜車的騰雲駕霧,由高俯望飽覽群山的雄偉壯觀。」
撇開生態保護不談,到底是纜車,還是「懶車」?換個角度想,若是部分地形崎嶇、到達費時的山區,是否的確有興建纜車的必要?吳珮瑛說:「興建纜車的前置工作,就是要瞭解山林與高山纜車存在對所有人價值的由來。興建纜車工程前,評估要項中常被提及的,是地質探勘與生態調查,這些專業評估,一般被認為是不帶價值判斷的客觀判定,因此常被認定是必須要做的。然而,人們的意向、態度與價值的評估,是絕大部分環境相關工程興建、評估的工作中,最不被重視的一環。」
所謂「評估人與山林共處的主觀感受」,如何在現實面落實?吳珮瑛認為,就是要重視「人」的感受,與「人」進行長時間的協商、徵詢。然而,這些「人」,除了包含這塊土地的人之外,興建纜車工程的當地居民,是最重要的「人」。吳珮瑛說,一般利用所謂民主的「投票」方式,徵詢人民的意見,但是,以一人一票來決定興建纜車與否,當地居民的票值是否與一般民眾不同?這些都是需要重視的地方。吳珮瑛認為,政府要顧全經濟發展,在不破壞生態的情形下,興建纜車本無可厚非,但過程絕不能太過莽撞。近來政府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,在鼓勵民間企業參與的同時,是否也該重視「市民參與」的精神?什麼是真正的徵詢、協商?雙方都要屏除既定立場,才能達成共識。
[b]班次嚴控管 永續護環境[/b]
在環境、生態議題抬頭的世界潮流中,台灣漸漸感受到「永續」的重要,因此,在發展經濟與科技的同時,必須正視維護環境與生態的職責。纜車由於具有克服地形疏運的特點,經過專業評估,並且與當地人協商之後,若的確具有實際效益,興建時就要避免破壞生態,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。以貓空纜車為例,相關人士透露,先前貓空纜車有一處纜車樑柱,原本建於順向山坡,但基於考量樑柱下方有村落,因此,便將原本的樑柱,拉至另一向下方沒有村落的山坡面。
目前南投縣政府正在考量的高山纜車,由於還在草創階段,未來若確定開發纜車,施工路線需事先考察、加以規畫,如遇生態敏感區,則要盡量避開。李永展說,只要謹守環境與生態的防線,纜車的興建,未嘗不是好事。對於即將要通車的貓空纜車,李永展也提到,纜車班次要嚴格控管,避免任何理由加開班次。興建纜車帶來疏運的便利,但是,同時也要控管人數,來維護原本人煙不易到達區域的環境生態。纜車在尖峰時期扮演疏運角色,同時,也要限制「送人上山」特性,作車次控管,才能避免人潮的破壞。如此一來,才能減低「懶車」的疑慮,並且作到環境的永續維護。
|
|